close
美國心理學家 湯姆士.奇頓
在親職教育中提到父母容易傷害孩子的談話類型有
一、命令、指揮或支配型,如「叫你做就做!」「你快給我…」
二、警告、警戒、威脅型,如「你再…我就…」「你有種就…」
三、批評、非難、斥責、爭論型,如「沒有人像你這麼…」
四、譏諷、挖苦、羞辱型,如「我早就料到…」
五、探索、盤問、追根究底型,如「為什麼你…」「到底你…」
六、訓誡、教導型,如「一個學生應該…」
七、撤銷、轉移型,如「講那是多餘的…」「我們來談其他的…」
教學中的確也常看到這樣的對話出現在親子之間
有些父母與子女相處,往往忘了孩子也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獨立個體,
一眛地施行自以為是的管教,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帶來心靈傷害,
阻絕了孩子對父母的信賴感,而不願與父母溝通
我想人與人都需要彼此尊重,親子之間也該如此
教育心裡學提到深化彼此溝通的要件在於「積極的傾聽」與「接納」
父母應當瞭解,當子女決定與您談話時,他必定有所需求
也許想滿足某種慾望
也許是對某事物感覺失意不安
也許是遭遇情緒困擾
嘗試著瞭解孩子真正的感覺,先不插入個人的意見(如批評、勸告),
理解並適當的回饋,讓孩子不平衡的身心得到抒解,
只要我們坦承地接納,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加以適度引導或回應,
孩子也必然和大人一樣會願意向人傾訴衷曲的,親子間的溝通也就能深化下來了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