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心理學家 湯姆士.奇頓

在親職教育中提到父母容易傷害孩子的談話類型有

一、命令、指揮或支配型,如「叫你做就做!」「你快給我…」

二、警告、警戒、威脅型,如「你再…我就…」「你有種就…」

三、批評、非難、斥責、爭論型,如「沒有人像你這麼…」

四、譏諷、挖苦、羞辱型,如「我早就料到…」

五、探索、盤問、追根究底型,如「為什麼你…」「到底你…」

六、訓誡、教導型,如「一個學生應該…」

七、撤銷、轉移型,如「講那是多餘的…」「我們來談其他的…」

4938c34e99208.jpg

教學中的確也常看到這樣的對話出現在親子之間

有些父母與子女相處,往往忘了孩子也是有生命、有感情的獨立個體,

一眛地施行自以為是的管教,常常在不知不覺中給孩子帶來心靈傷害,

阻絕了孩子對父母的信賴感,而不願與父母溝通

我想人與人都需要彼此尊重,親子之間也該如此

教育心裡學提到深化彼此溝通的要件在於「積極的傾聽」與「接納」

父母應當瞭解,當子女決定與您談話時,他必定有所需求

也許想滿足某種慾望

也許是對某事物感覺失意不安

也許是遭遇情緒困擾

嘗試著瞭解孩子真正的感覺,先不插入個人的意見(如批評、勸告),

理解並適當的回饋,讓孩子不平衡的身心得到抒解,

只要我們坦承地接納,設身處地、感同身受地加以適度引導或回應,

孩子也必然和大人一樣會願意向人傾訴衷曲的,親子間的溝通也就能深化下來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ch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