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內向又怕生,家長怎麼教?

家中只要有陌生人來訪,孩子不是躲起來就是以哭鬧表達害怕嗎?孩子「怕生」的問題,許多家長都碰過。不勉強、不責罵,專家提供撇步教你幫孩子克服「怕生」的困擾……

每個孩子的性格不同,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比較活潑好動,有些偏偏就是比較內向害羞。還沒上學之前,只要不是身心發展異常,問題不大;一旦開始上學過團體生活,問題就開始接踵而來了。

比較常遇到的問題,就是因性格造成對團體生活的不適應,例如怕生退縮或不合群等。台北縣私立成長托兒所所長鄭世儀表示,造成孩子不容易與人相處的2大主因,分別是先天氣質和後天環境;先天氣質基本上不易改變,而影響較為深遠的後天環境則較有改變的可能性。

依附關係影響性格發展

鄭世儀指出,所謂的後天影響,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幼兒是否與父母建立穩定、親密的依附關係。當孩子的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都能充分獲得滿足時,親子之間可以建立較親密的依附關係;而且情緒較為穩定,個性也比較獨立,對於人與人間的接觸,會抱持著一種正向的態度。
相反的,和父母依附關係差的孩子,除了情緒起伏較大之外,情緒表達的能力也比較差,容易以哭鬧的方式來爭取未被滿足的需要。因此,孩子將來是否可以輕易融入人群並廣結善緣,父母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成人應先主動釋放善意

然而,仍有些家長會問:「我跟孩子之間關係很親密啊,但孩子從小就是怕生,一看到陌生人不是躲就是哭,該怎麼辦呢?」
鄭世儀表示,每當家中有親戚朋友來訪,孩子就會躲起來或哭鬧的話,比較適合的解決方法,是暫時先讓孩子離開當下環境,帶孩子到他熟悉的地方,如房間或遊戲先穩定他的心情後再說。
鄭世儀主張,凡事都應該以孩子的能力為優先考量,也就是說成人要配合孩子的能力作出因應,而不是要孩子來配合成人的標準。因為當有些孩子要認識新的人事物時,他可以採取主動的方式來認識這個世界,但不一定要讓人無端闖進來。
此外,他也建議家長,下次到朋友家中作客,遇到怕生的孩子,不妨先主動釋放善意,和孩子多一些互動,也許你就會發現,只要一些童言童語,就可以拉近和孩子的距離。

3
個方法適度引導孩子

怕生的問題,如果沒有家長適度的引導,孩子會始終害怕接觸人群,沒有辦法跨出自己的世界,不利於將來的人際關係發展。
鄭世儀表示,如果幼兒始終難以融入人群,是因為先天生理的缺陷所引起,那麼家長一定要帶孩子去接受檢查和治療,尋求專業醫師或特教老師的協助,千萬不要諱疾忌醫。如果是受後天因環境因素影響,是因為親子依附關係不良所造成,那麼下列3個解決方式,可以參考:
.先順應孩子的速度
對於孩子的問題,有些家長總是操之過急,不斷要孩子追上自己預設的目標和進度,這麼做其實對孩子並不公平。萬事萬物都有它運行的速度和規律,孩子的成長也是一樣;而且每個孩子摸索世界的速度不同,家長應該多給予孩子一些時間,讓孩子照著自己的速度,去認識這個他從未經歷過的世界,而不是一昧的要求孩子,一定要跟上自己的腳步。
.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對於害羞、怕生的孩子,增加他面對人群的信心是很重要的。例如當他主動跟別人打招呼,或只是害羞的對新朋友微笑時,家長都應該適時給予口頭上的鼓勵;因為當孩子一受到稱讚,就會強化他願意付出更多的信心;但是相反的,如果孩子沒有做到預期的表現,也不要責怪孩子,否則孩子會更退縮。
3不以成人標準苛求
當人越來越了解自己和周遭人事物的關聯後,就越能做出正確的對應,這是人為什麼能進步的原因。孩子會怕生,是因為他還不懂得出現在身邊的人,和他之間究竟存在什麼樣的關係?所以會排斥、會害怕都是很正常的;家長如果能站在孩子的立場,多為孩子著想,就不會再以成人的標準來苛責孩子。
因此,鄭世儀提醒家長,以同理心來看待孩子害羞、怕生的行為,才不會急於苛責或要孩子改善,也才能在心平氣和的情況下做出適當的引導。

提供獨生子女社交機會

隨著出生率的逐年降低,獨生子女越來越多,這些孩子會不會比怕生的孩子,更容易出現人際問題呢?
鄭世儀指出,獨生子女的同儕接觸機會少,缺乏社交經驗,而且在家中主要的互動對象是成人,當然不會跟孩子爭些什麼;上學後,孩子會很自然的會把家庭中的經驗帶到學校……針對這種情形,鄭世儀提供下列幾點解決方法:
.提供多元環境
個人能力發展越好,他的社交能力也會跟著提高。因此,在家中為孩子布置一個多元化環境,如塗鴉牆、益智空間或遊戲室等,讓孩子的家庭活動空間,跳脫客廳和房間之外,不但可以為孩子的生活增加一點變化,也可讓孩子比較容易接受不同的事物。
.製造社交經驗
有空時,不妨邀請孩子的同學或親戚朋友和鄰居的小孩,到家中來作客,這樣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社交經驗,也可以幫助孩子早日脫離以自我為中心的狀態(當有其他家長邀請孩子去當小客人的時候,家長最好也能儘量配合)。
.多到戶外走走
假日多帶孩子出去走動走動,不要一天到晚待在家裡。每個孩子都有旺盛的好奇心和敏銳的觀察力,即便只是帶孩子出去看別人玩,同樣會對孩子有幫助,因為孩子會透過觀察外界而了解自己;而且當孩子的眼界越寬,他的心胸也就會跟著開闊,更有接受新事物的器度。

結語:多點耐心給予孩子時間
鄭世儀表示,以上3個方法,當然不僅限用於獨生子女,對於任何有怕生或不合群傾向的孩子也都適用,但最主要還是要看家長有沒有用心去做。
此外,他也提醒家長,不論希望孩子有什麼樣的改變,家長都應該多一點耐心,給孩子更多的時間去適應;不要強迫孩子去做他不喜歡的事,也不要給孩子過量的刺激,因為學習應該是正向而快樂的探索。
雖然有時候孩子會出現不合乎社會規範的行為,但毋須苛責,這本來就是幼兒探索世界的一種方式;也因為不合乎規範,所以產生語言衝突,同時也會因為衝突的經驗,調和自己的行為並內化為孩子的道德觀。

當孩子一看到陌生人來訪就哭鬧時……

*案例分享

安安今年3歲,是一個非常害羞的小男生。有一天,客人來家中拜訪,安安一看到客人,就立刻躲到媽媽身後,緊緊抓住媽媽不放。媽媽告訴安安:「他是你叔叔啊,要說『叔叔好』,否則就是沒有禮貌喔!」這時候安安不但把媽媽的衣服抓得更緊,而且還哭了起來……

*盲點解讀

不論是去別人家中拜訪,還是家中有訪客,相信許多人都有類似的經驗,但是你知道嗎?這樣的處理方式其實並不妥當。鄭世儀指出,在這個常見的案例中,一般家長都有2個盲點。
盲點1:大部分的孩子,對家人以外的成人都很陌生。對安安來說,這位初次見面的叔叔就是陌生人,即使有血緣關係,但因為之前完全沒見過,也沒有任何互動經驗,因此「叔叔」這個稱謂對安安來說,一點意義都沒有。
盲點2:孩子認識世界的漸進式的,但是某些心急的家長往往都以成人的標準,來判斷孩子的表現。就像媽媽告訴安安,沒有開口叫叔叔是沒有禮貌的行為一樣;在孩子還未社會化以前,以成人的標準來要求孩子的行為,並不能幫助孩子跨出怕生的障礙,反而只會讓孩子更退縮而已。

*解決方式
安安沒有被賦予任何時間和空間,去認識對方並摸索兩人之間的關係,就立即被解釋成是「沒有禮貌」的行為,鄭世儀認為,這種尚未被幼兒理解和內化的道德規範,對孩子是太過沉重的負擔!
比較合宜的處理方式,是先讓安安離開當下的環境。並非要完全阻斷他接觸外界的機會,而是要讓孩子的心情先平復下來;期間,家長可以先跟叔叔解釋,安安只是怕生子,不容易親近初次見面的人,請叔叔諒解。
等安安心情稍微平復一點,家長可以請叔叔主動跟孩子打打招呼,說說話(如自我介紹等),如果孩子沒有不悅的反應,叔叔可以跟安安多一些互動,如玩玩具或遊戲等,讓安安和叔叔建立友善的關係。

認識孩子的「9大氣質」
「先天氣質」是指天生對於各種內在或外在刺激所做出來的行為反應,包括情緒、感受、應對方式和行為模式等,是比較屬於外顯的表徵也會影響到孩子的人際關係。目前歸納出的9大氣質分別是:
1.
活動量:指孩子在睡覺、遊戲、吃飯、工作、穿衣洗澡和其他日常活動時,身體的活動量。
2.
規律性:孩子日常生活作息,如飲食、睡眠、排泄等行為之可預測性。
3.
趨避性:孩子對新鮮刺激的反應,是大膽地主動靠近,還是害羞地猶豫退縮。
4.
適應度:對新環境是否能接受,還是非常的抗拒。
5.
反應強度:孩子花了多少力氣在他對事情的反應上,無論是正面抑或是負面的反應。
6.
情緒本質:指孩子快樂和不快樂、友善和不友善、勇敢和害怕等正負向情緒的表現比例。
7.
堅持度:孩子的活動(如閱讀、做功課或運動練習等),能不因任何干擾而中斷的程度。
8.
注意力分散度:指孩子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干擾,而改變他原來進行的活動。
9.
反應閾:指可以引起孩子反應的刺激量,其中包括視、聽、味、嗅、觸覺、社會覺等。

專家小檔案-鄭世儀
現職:台北縣私立成長托兒所所長
   公共電視《水果冰淇淋》等兒童節目顧問
學歷: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幼教專業學分班
   輔仁大學會計系
經歷:森林幼兒園園長

(
資料來源:No.11bobo小天才雜誌 教養方程式單元)

 

 

 

文章轉貼自:http://www.wretch.cc/blog/trackback.php?blog_id=kidstoryhous&article_id=68636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ellychi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